0724-4263337

陈列展厅

明代帝王文化展厅

博物馆7-1000

第一展厅:明代帝王文化主题陈列】

【说明】

明代中叶,钟祥成为明代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出生、发祥地。朱厚熜以“风水宝地,祥瑞所钟”之意赐家乡“钟祥”名,升安陆州为承天府。钟祥一跃成为与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齐名的全国三大“天”子头中央名府。由此形成了今天王府(兴王府)、宗庙(元佑宫)、帝陵(明显陵)、王墓(郢靖、梁庄王墓)完整的明代帝王文化格局。其中的“帝陵”——明显陵,2001年,作为我国明陵的唯一代表率先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王墓”—— 明代梁庄王墓和郢靖王墓,分别于2001和2005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精美文物数千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钟祥由此成为明代帝王文化研究和展示的热点和中心。

我们把“明代帝王文化”作为新馆陈列的主题内容,分《明代帝王、藩王制度》、《中材之主——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与明显陵》、《明代郢靖王墓、梁庄王墓与钟祥诸藩》三个单元,介绍中国明代帝王制度和藩王制度的形成、特点及其与钟祥的联系;评述嘉靖皇帝朱厚熜传奇、不凡的一生及其在文化科、技成等方面的成就和历史地位;阐述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的营造历史及其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特殊价值;展示郢靖王、梁庄王墓考古发掘成果。

·序 厅·

序厅,是大楼一层主展区的第一个展示空间,核心展示内容是“明代帝王文化”。通过“主题墙”主展标——“钟聚祥瑞”、副展标——“明代帝王文化主题陈列”与“龙字天窗”的相互映衬,营造出一股浓浓的帝王之气,把观众引入“明代帝王文化”的陈列主题。

·展 标·

主展标:“钟聚祥瑞” 

副展标:“明代帝王文化主题陈列”

 

第一单元:【明代帝王、藩王制度】

第一部分:《明代帝王制度》

1、明代帝王制度简述

2、帝王分述

第二部分:《明代藩王制度与钟祥诸藩》

1、明代封藩制度简述

2、《全国明藩王统计表》及分布图;

3、《湖北明藩王统计表》及分布图;

4、《钟祥诸藩简述》;

5、《钟祥明藩王统计表》及藩王府、墓分布图。

【展品】

(馆藏明代时期典型器物若干)

 

第二单元:【中材之主——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与明显陵】

【前言】

中材之主——明世宗

朱厚熜,兴献王朱祐杬之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降生于兴王府凤翔宫。正德十六年(1521)遵祖训“兄终弟及”,离开家乡安陆(嘉靖十年更名“钟祥”),进京继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之帝位,次年改元“嘉靖”,在位45年,享年60岁,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谥“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嘉靖一朝,处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嘉靖其人,有振兴之志、中兴之举,又有偏执之性、荒政之嫌。所以后史对其评价亦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若以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史学观视之,当称得上是一位“中材之主”。

【展品】

1、嘉靖皇帝画像;

2、孝洁陈皇后画像;

3、孝恪杜皇后(穆宗之母)画像;

4、明代帝王世系表。

······


第一部分:《嘉靖出世》

【说明】

嘉靖之父朱祐杬,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之次子,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生,母孝惠皇太后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七月册封“兴王”。 弘治七年(1494),朱祐杬就藩安陆,国号曰“兴”。享国26载,正德十四年以疾薨,享年44岁,死后葬封内松林山,谥号“献”。嘉靖三年,经“大礼之争”,被其子世宗追尊为“恭穆献皇帝”,神主入“太庙”,墓改陵制,曰“显陵”。

据《兴都志》载:弘治四年(1491),朱祐杬先以封地——卫辉(河南汲县)“土瘠民贫,且河岁为患”和“梁庄王有故邸田地在湖广安陆州(今钟祥)”为由,请准皇兄孝宗朱祐樘,将封地改换至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弘治五年(1492),又以“梁邸居州城之西隅,地形偏下,且有通达冲其前”之故,再次请准皇兄将王府迁建于城之正中。兴王府建筑前后经过明弘治年创建和嘉靖年增修两次营造,最后形成了龙潜旧邸+世子府的独特格局。

明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蒋妃生世子(朱厚熜)于王府凤翔宫。《兴都志》载:其时“宫中赤光烛天,是岁河清三日,卿云见于翼轸。”“赤光烛天,夫日之方升,其光则赤,言将光被四表,照烛幽荫,使群阴屏伏也。河清者三日,河为水之伯,上通天汉。周诗有之,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言难值也。今清者兆,将荡涤典浊,为万类昭洗也。有卿云见于翼轸,云者,从龙之物,卿云者,则昔人所谓太平之应,至贵之证也。翼轸者,楚分也明,真人将发迹郊郢……。”所谓吉人天相。

另据传,昔日钟祥郢中城东龙山弥勒院主持“碧峰”和尚(即白乳高僧)死后数百年“托生”为山下玄妙观道长“元佑”道人。兴王朱祐杬赴国安陆后,慕元佑德厚道高,几经往来,结为挚友。二人常在一起谈玄悟道,赏景对弈。时值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下午,兴王一个人在宫中踱步,忽感困乏,便凭几假寐……。朦胧之中,见元佑道人来到王府,见了兴王非但不理不睬,反而埋首匆匆直奔后宫而去。兴王一惊,怒从心头一声大吼!醒来,却是南柯一梦。这时,忽有玄妙观小道来报:“师父坐化了!”兴王正自惊愕,又有宫女来报:“世子降生了!”并说:“娘娘分娩前,梦见元佑道长投入怀中,红光满室。”兴王长久以来,因长子夭折,盼子心切,闻言便自认为世子降生完全是由元佑道长“点化”而来的,是“碧峰和尚”托生、“元佑道长”投胎的化身。所以,待朱厚熜稍长,便将其寄名玄妙观,以期“颐养”。

朱厚熜龙飞之后,于嘉靖十八年“南巡”钟祥,钦定图式,命工部督工,在弥勒院和玄妙观的旧址上敕建了“龙山报恩寺”和“元佑宫”,并在《元佑宫纪成碑略》中亲撰:“朕念斯地,庆源所自,特启建元佑宫......”云云。由此而成就了这段“因果”之缘。

【展品】

1、兴献王画像;

2、兴王府和郢、梁王府在府城位置图;

3、世子降生图;

4、兴王府(旧邸新图)模型;

5、兴王府·凤翔宫、元佑宫、文风塔照片。

······


第二部分:《君临天下》

【说明】

明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承嗣。遵祖训“兄终弟及”,朱厚熜于正德十六年四月奉“诏”进京,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成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次年改元“嘉靖”,君临天下45年。

朱厚熜登基之初,便全面效法太祖、成祖,自立统嗣体系。经过正德十六年十月追尊朱祐杬为“兴献帝”,到“墓改陵制”、“嘉靖南巡”、“太后南祔”、“赐名钟祥”、“升州为府”,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恭穆献皇帝神主入太庙等“大礼议之争”,嘉靖一脉统嗣体系最终确立。

明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朱厚照驾崩。其生前虽说嫔妃无数,但却无一子嗣。临终时,对谁来继承皇帝位这个“国本”大事也未留下遗诏,而只是在弥留之际告诉身边的服侍太监:由其母亲——慈寿皇太后与辅臣们商议定夺。后经慈寿皇太后和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商议,决议按祖训“兄终弟及”,由兴献王长子、武宗堂弟——兴王朱厚熜继承皇帝位。遂遣司礼监太监韦彬、御马监太监谷大用、内官监太监余安及驸马督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等捧“遗诏”、“金符”,迎驾于湖广安陆兴王府邸。在王府承运殿,毛澄宣读“遗诏”,进奉“金符”,朱厚熜接受遣官及州府官员的“朝见礼”。后史称此谓“小登基”。

朱厚熜奉诏承嗣本属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使事,但为防其他窥视“皇位”已久的藩王利用地理之便捷足先登,也免得沿途州府官员闻讯迎来送往耽误行程,经过慎议,决定将朱厚熜装扮成“囚犯”,“简行进京”。

主意虽好,但当时其中的一个环节却是难倒了众人,那便是囚犯吃什么?试想,朱厚熜贵为兴王,平时养尊处优,囚犯好扮,但囚犯的粗食却是难以下咽。为此,府中急忙召来了当时城中的名厨——詹多,限其三天内务必做出一种“吃肉不见肉,吃鱼不见鱼”、又方便携带的食品来,并说好了事成之后有重赏。詹多在府中是冥思苦想、绞尽了脑汁,看看一天多时间过去了,却一直不得其法。第二天下午,詹妻进府给詹多送饭,当食盒递到詹多面前一打开,他突然眼睛一亮,大呼:“有了!有了!”其妻忙问:“什么有了?不过只是几个红薯而已。”他说:“正是这几个红薯给了我启发。你看,如果我们将猪肉、鱼肉剁碎,再拌入淀粉、佐料和匀后捏成团,外面用红色的鸡蛋皮一裹,然后入笼蒸熟了,这样不就成了象红薯一样吃肉不见肉、吃鱼不见鱼,又方便携带的食品了吗?!”后来照此法做出来,众人一尝,都说好吃,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瞒龙”,意即瞒着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初一,朱厚熜先是到松林山拜辞先父,初二又在王府拜别母亲蒋氏后,即车发安陆,沿丰乐北上。四月二十二日到京,20天行程1200多公里,当日中午嗣皇帝位。登极后的第三天,即命司礼监太监秦文等捧“笺”迎母后——蒋氏入京。

朱厚熜为怀念家乡钟祥和入京这段特殊的经历,后来把詹多特地召进皇宫作了名御厨。此后每逢宴请,必上“瞒龙”。家乡的民众为了纪念这位“小王爷”,凡属节庆也必有此菜。当然了,后来的做工是越来越细,形状也是越来越讲究了,不仅有红色的外皮,还增加了象征皇家尊贵的明黄色外皮,名字也由嘉靖皇帝钦定为“蟠龙菜”。

【展品】

1、武宗遗诏(复制品);

2、“拌囚进京”(全息场景);

3、奉天殿登基大典图;

4、《承天府辖区图》(原图放大)。

······


第三部分:《嘉靖中兴》

【说明】

嘉靖前期,面对“正德危机”,励志推行“新政”:一是大赦天下,抑制宦官,整顿超纲;二是减轻租银,整顿赋役,赈济灾荒;三是勘查皇庄和勋戚庄田,还地于民,鼓励耕织;四是体恤民情,集异纳谏,勤于务政;五是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顿边防。

嘉靖后期,朱厚熜通过自己精心培植的核心小集团掌控朝局,自己则逐渐退出“前台”,淡化“俗务”,转而虔心“道学”、“考据”。这一时期,在他的倡导下,文学创作和考据学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是《水浒传》、《三国志演义》和《西游记》的刊行于世。二是组织重录了《永乐大典》。
   嘉靖时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文化科技空前繁荣,优秀作品和杰出人物大量涌现,“天下翕然称治”,后史誉之谓“嘉靖中兴”。

【展品】

1、皇帝励农、皇后励织图;

2、大典重录、嘉靖审读场景;

3、嘉靖时期代表建筑(明长城、天坛、拙政园、永陵、元佑宫等);

4、嘉靖时期著名人物画像。

······


第四部分:《显陵营造》

【说明】

嘉靖十七年(1538)十二月,章圣皇太后病逝北京。为解决是将显陵北迁还是太后南附的问题,嘉靖皇帝决议南巡钟祥。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皇帝一行自京师出发,三月抵达钟祥。这期间,朱厚熜数次拜谒了显陵,并钦定显陵“新玄宫”、 “旧邸”、“世子府”、“元佑宫”维修、兴建“图式”,后命工部督工营建。

王墓改制帝陵,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嘉靖二年(1523)至嘉靖六年(1527),王墓原覆黑瓦换为黄瓦,并修筑神路桥等;嘉靖三年(1524),正式更名为“显陵”;“命修显陵如天寿山七陵之制”。

——嘉靖十八年(1539)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按照皇帝南巡钟祥钦定的“图式”,完成显陵改扩建工程。

【展品】

1、兴献王圹志文碑;

2、明显陵全景模型;

3、琉璃构建(板瓦、筒瓦、滴水、勾头、艺术件);

4、砖构建(金砖、铭文城墙砖及铭文拓片);

5、石构建(栏板、望柱及纹饰拓片);

6、显陵照片一组;

7、嘉靖帝《周视纯德山喜而自得诗》;

8、嘉靖帝《宣谕承天府百姓书》。

9、世遗批复、标志;

10、《显陵价值分析》(列入遗产的条件、标准)

11、明代帝陵葬制演变图;

12、重要建筑、遗迹照片。

······

【结束语】

朱厚熜的一生是孤独和忧郁的。未及舞象之年即被历史地推上了高处不胜寒的顶尖位置,从此便开始了无休止的“勾心斗角”、“杀伐纷争”。整天思考的是“国家大事”,面对的是“尔虞我乍”的群僚,行走的是“君臣之道”,失却了天性,泯灭了本性。45年间,也只是在“南巡”钟祥时,我们才看到了一个真正鲜活、自我的朱厚熜。在世人眼里,嘉靖帝是“无情”、“孤傲”的,却不知在这无情和孤傲的背后,深藏着一颗“澎湃的心”,“恋乡的情”。也正是在对生他养他的故土——钟祥的不尽思恋之中,带着深深的恋乡情结,在远离家乡的繁华帝都,朱厚熜独自、凄然地走完了他的帝王之旅!

 

第三单元:【郢靖王与梁庄王墓

【前言】

【展品】

1、梁庄王墓全景图

2、梁庄王墓考古发掘照片(若干)

3、梁庄王墓墓室结构图(平、剖)

4、梁庄王墓出土文物(若干)

5、《重要展品纹饰、结构放大图》(若干)

6、典型器物特征照片(若干)

7、新宁郡主墓出土文物(若干)

8、怀远将军墓出土文物(若干)

9、《郢靖王墓概述》

10、郢靖王墓全景照片

11、郢靖王墓考古发掘照片(若干)

12、《郢靖王墓墓室结构图》(平、剖)

13、《茔园建筑遗迹分布图》

14、郢靖王墓出土文物(若干)

15、《重要展品纹饰、结构放大图》(若干)

16、郢靖王墓随葬器物分布复原(模型)

17、郢靖王王妃自缢、殉葬场景(全息景窗)

······

 

·辅助陈列·

【说明】

钟祥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有物可寻的历史上可上溯至10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达2700多年。1994年,钟祥以“悠久且一脉相承的历史、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神形兼备的明代帝王文化和历代文人汇聚之地”的历史文化特征,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本陈列拟选取馆藏精品,设《楚文化馆》、《陶瓷字画》两个器物类型展示馆,力求多视角展示钟祥名城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