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4263337

资讯动态

518国际博物馆日:传统文化进校园

发布时间: 2019年05月24日 浏览次数:0

图片

礼运大同篇,华语群星



图片

   今年5月18日是第43届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我馆于5月16日走进承天小学,给五(三)班的学生上了一堂《从端午看传统文化》的公开课。现场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才刚过立夏,但是钟祥还是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想必是东君被这无限秀丽的风光所吸引,脚步有些迟缓。杨树花花飞满天,真是“石城无处不飞花,随入东风御柳斜”。5月16日一大早,博物馆社教一行人与电视台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承天小学。一进教室,就看到一双双水灵灵的眼睛正打量着我们。他们热情洋溢,求知若渴,还带着些许好奇。稍作准备之后,就开始了今天的精彩课程。

图片

图片

   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首先的环节是提问学生,在他们的心里,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没想到现在的学生个个都聪明伶俐,他们虽然没有丰富的阅历和一定程度的学识,却用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总结了自己所认为的传统文化的内涵。真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猜字谜”游戏是第二个环节,四个谜语的谜底都是“粽子”。

图片

    现场的学生一听到粽子,就想到了端午节,想到了赛龙舟,想到了屈原绝望而自沉汨罗江的悲壮故事。屈原创造了世界三个奇迹,一是他的死距今约两千三百多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却一直被全中国人民祭祀;二是这个被祭祀的人不是皇帝,不是将军,而是一位诗人;三是对屈原的祭祀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角落。这就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需求,应当被现代的学生所理解。在讲述屈原的过程中,也是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讲述,最后老师在补充,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屈原。屈原的成就,他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温、良、恭、俭、让”,最后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从而学习“香草美人”的意象。这个意象对现在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但是能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种子,日后浇灌成长,也是不错的。

图片

   今天的主要环节就是由“香草美人”的意象来让学生现场感受香草的魅力,并让学生亲手制作中华传统香包。


图片

图片

图片

    博物馆具有宣教职能,而“宣”是宣传,“教”是发挥了学校和教师职能。新时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发挥学生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直接经验融合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而学习的间接经验。因而这个“融合”的过程很重要,这关系到学生是否掌握好学习过的知识。基于此原则,我们采用了动手、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学习。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年级的孩子是10到11岁左右,按照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这个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和道德习俗水平,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因果联系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处于寻求老师同学认可阶段。

     因而我们在课堂上采用问题挑战和现场才艺展示的方式来让学生踊跃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给自己和同伴制作香包的机会。学生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尤其是后来个个放开怀抱,积极上台展示自己的才艺,对诗的、唱歌的、跳舞的,内容十分丰富。并让挑战成功的学生亲手认识香草和制作香包,通过“看、闻、听、摸”调动感官来准确认识香草。这些香草其实都是纯中药,有艾叶、菖蒲、丁香、薄荷等。中医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让孩子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

图片

图片


     中华传统文化覆盖面积广泛,像学生说的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京剧等都是文化的种类。但是中国是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不学习礼仪,就没有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克己复礼为仁”,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在学生挑战成功拿到香包后,要向老师施礼,同组的人在得到组长为他们带来的礼物后,也要回礼。这一来二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合作共赢和感恩的重要性。

图片



    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文化和制作香包,在操场上也有我馆的讲解员专门为学生讲解博物馆珍藏的精品文物。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来体验家乡独特的人文风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阳光灿烂,万里无云,香草微醺,芳香四溢,伴随着朗朗读书声传送给每一位热爱文化的人。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