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轮金刚 十相自在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款金时轮金刚曼荼罗咒牌,出土于梁庄王墓,也称“十相自在图”,是藏传佛教时轮宗的标志性图案,也被称为“十自在”或“时轮金刚咒”,象征着密乘本尊及其坛城的和谐统一,是古时贵族们精神上的一种追求。
金时轮金刚曼荼罗咒牌(正面)
文物介绍
金时轮金刚曼荼罗咒牌外缘作成一圆环,环内镂出十个堆写的字符,是用一个圆形金片锤鍱而成。直径5.3厘米、厚0.1厘米,重9.3克。
此器的圆环当是佛教中的“日轮”,日轮盘中的十个字符便是“十相”,即代表十个象征物的符号。由于它们是独立存在的,便称之为“自在”,连贯起来便是“十相自在图”(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解自在、受生自在、自愿自在、神通自在、智自在、法自在)。十个字符其实是三符七字,自上而下,先三符后七字依次堆写。“三符”:慧尖(罗喉)、明点(太阳)、月牙(月亮); “七字”音译:贺(音 ham )、刹(音 ksa )、摩(音 ma )、拉(音 la )、縛(音 va )、罗(音 ra )、焉(音 ya ),均为梵文字母,是一段佛教咒语,咒名时轮金刚咒。
金时轮金刚曼荼罗咒牌(反面)
专家解读
北京大学张保胜教授在他写的《福禄天国——梁庄王墓出土佛教文物考》一文中这样描述:
金质,圆形,镂空。日轮中为三符七字堆写咒符。三符:(见下彩图,最顶端那达、中间圆点、最下端半月形太阳)(那达代表“虚空”、圆点代表“身”、半月形太阳代表“智”)
七梵字解读(拉丁转写):
ham ksa ma la va ra ya
音译:贺刹摩拉哪罗耶
咒名:时轮金刚咒
出典: Nepal Lipi Prakasa (《尼泊尔字解》)
诠注:时轮金刚曼荼罗是藏传佛教时轮金刚乘的重要标志。它常被或绘或铭或雕于寺庙或居家的正门上方。据称具有消灾辟邪,逢凶化吉的神秘功效。北京北海白塔上的徽形标志正是时轮金刚咒牌。
上述三个符号和七字符构成的时轮金刚曼荼罗(十相自在图)象征时轮金刚乘的全部宇宙观。整个宇宙在时轮金刚乘那里被想象成一座难以测度的大山,因为它高妙难测,故称妙高山,音译:苏迷卢或须弥楼( Sumeru ),简称:须弥山;又称:迷庐山,妙高山。须弥山的基础是地、水、火、风、空五种粗大物质,其术语称“五大”( pafica - bhutani )。其中前四大形如巨轮,安于虚空。地轮最下,其上为水轮,依次为火轮、风轮。彼此之间犹如四个巨盆一个套一个,四盆口沿水平如一。风令它们凝聚不散,又不断鼓动使其形成高山低谷。须弥山就耸立其上。山高八万四千由旬( Yojana ),约56万公里(《维摩诘经》说160万里)。比地球距月亮还要远。山顶中央的殊胜殿住着佛教护法神帝释天,山顶上空是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的诸佛居住的天上世界。须弥山的山腰由日月星辰所环绕。其四周是四天王天。山脚周围由七香海和七金山环绕。第七金山的外面是咸海,咸海四周有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南赡部洲。我们人类就居住在南赡部洲。须弥山下是地狱。
须弥山宇宙图被时轮金刚乘想象为一尊巨大无比的毗卢遮那佛。他矗立在一个方形空间里,这个方形柱体作为整个宇宙被置于一个圆形空间内(方形象征阳性,圆形象征阴性)。而佛的脚底象征风的基部。佛顶象征山顶。佛的腰部象征须弥山的山腰。佛的指尖至手腕是风环的宽度。手腕至肘部是火环的宽度。肘至肩是水环的宽度。肩长则是地环的宽度。五种肤色象征“五大”——地、水、火、风、空。
密教文物
密教的梵文原形是Guhyayana,guhya为秘密之意,密教因其有“秘密”而得名。密教的修行必须透过阿阇梨(即“金刚上师”)的灌顶和秘密传授修持口诀才可以修炼,未灌顶者不得传授,仪式也不公开,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密教“即身成佛”的主张。梁庄王墓中的密教文物有四类,即密教神像、陀罗尼种子字、曼荼罗饰件和密教法器。
结束语
时轮金刚曼荼罗是时轮密教( kalacakra ,也称时轮宗、时轮乘)的象征物,在西藏寺庙的正门、经书封面、唐卡等上面常见,意在消灾辟邪。时轮宗追求长寿和脱胎换骨,属于印度密教的尾声。它在12世纪时由南印度传入西藏并与原有的藏密融合,成为在今天仍然盛行的喇嘛教(格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轮密教的成佛主张与一般佛教通过繁琐修行达到的涅槃不同,它主张用方便的手段获得常人的现世快乐。梁庄王墓中发现的有藏密特色的曼荼罗——时轮金刚曼荼罗咒牌,是当时上层社会密教流行和贵族精神追求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