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市博物馆社教部 2021-9-19
2021年9月19日,钟祥市博物馆以“文物里的中秋”|玉壁小知识为主题,带您通过别样的云端方式欢度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中秋节兴起于秦汉,当日要敬老、养老,赐粗饼等;官定于唐朝,中秋节成为全国性节日,赏月风俗兴盛,并且出现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出现了浪漫的玩月之风;盛行于宋朝,唐宋前,中秋节在秋分日,到北宋太宗年间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当天玩闹通宵。再到明清,中秋节已是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除了祭拜、祈祷,还有了更多团圆节的寓意,主要借月圆的形象寓意人之团圆,同时也寄托思国、思乡、思人之情,并祈盼丰收,生活幸福 。
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我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习俗:中秋节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赏月: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观花: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是赏桂的最佳时期。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许多诗人吟诗填词来描绘它、颂扬它,甚至把它加以神化,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也正是桂花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提起中秋节
就离不开说月亮话团圆
中秋习俗
都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钟祥市博物馆里
就有一件藏品
它代表着美满与团圆
让我们跟着讲解员张琪慧
一起去听听。。。
清 四龙玉璧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玉器,中国传统的礼器之一,也是“六器”之一、“六瑞”之一。“六器”即是圭、璧、琮、璋、琥、璜六类,《周礼》一书记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是为“六瑞”(公侯伯子男是我国西周时期创立的五等爵位制度)。这种以玉器为载体的玉文化,深刻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思想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它或佩戴在身或悬挂在墙。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我国配饰玉器的形状,比如玉环、玉镯、玉板指等,你会发现玉和圆的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外围象征着辽阔的天地,內圆则象征着我们内心的平宁安远,整体就是团团圆圆寓意十分美好。
清 四龙玉壁
我馆的这件【清 四龙玉璧】呈圆形,中心有一圆孔,白玉质,有红色沁心,直径7.9厘米,厚0.5厘米,璧一面刻有相互缠绕四夔龙,相传夔龙是舜的两位大臣,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后用以喻指辅弼良臣。夔龙是极致正义、智勇、阳刚的代表,是开疆辟土、开创事业所必需的吉祥纹饰代表;一面刻“蒲谷”纹,蒲纹~~《周礼·春官》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意为:王公侯伯子男各执一器祭祀,男爵执持蒲璧。蒲为席,取安人之义。刻有蒲纹的玉璧,象征草木繁茂,欣欣向荣。谷纹,谷古称粟,先民对食物的敬畏体现在礼器中,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丰收的盼望。此璧内外皆圆,更加突出了“圆”文化,从两面
所刻不同纹饰所反映:它的尊贵与富足、美满与团圆、和谐与幸福,人们把对一切美好的渴望都刻在玉璧礼器之上。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无论大家人生中有着怎样的境遇
我们都借此玉璧
做为中秋祝福
愿都找寻到人生中的美满与团圆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月圆人圆事事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