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这块古老又神奇的土地,早在近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明。这里从原始文化—荆楚文化—帝王文化到得天独厚的长寿文化,上下千年文脉是钟祥在湖北乃至全国的代表性符号和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钟祥文物作为钟祥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它们分布于钟祥市境内,见证着钟祥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昭示着钟祥历史文化的创造与魅力、智慧和精神;不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正在当代有效保护下引领着全市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见证着新时代的伟大复兴进程。
钟祥全市不可移动文物527处,各时代文物与文化特征明显脉络清晰。
“钟祥文物”
“钟祥文物”包含钟祥境内的古代文物、近代重要史迹及我党百年历程中形成的革命文物,从广义上还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文化景观、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钟祥不可移动文物分布以汉江为分界线:汉江西是以春秋战国、汉、三国文化遗迹为主,主要分布于胡集、石牌、文集、双河一带;
汉江东以新石器时代遗址、明代文化遗迹为主,主要分布于丰乐、张集、洋梓、九里、长滩等乡镇;郢中城区以春秋战国、晋文化遗址和明清建筑为主。
根据今年全国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
截至目前,钟祥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527处,按照保护级别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4处,未核定级别不可移动文物36处。涉及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革命遗址等,数量多、内涵丰富,在钟祥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它一定的特色;
钟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长寿之乡,是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经考古发掘证明,钟祥新石器时代遗址非常丰富,最早以边畈文化(九里)为代表,而边畈文化是与长江流域大溪文化为同时期的文化类型,与之相继的是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湖北龙山文化;钟祥也是荆楚文化发祥地,《沈鹿会盟》《对楚王问》《令尹治敖》《莫愁女》《阳春白雪》等典故都是历史留下的见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了封藩之治,先后有三位王爷分封钟祥,“三王封郢”及兴献王之子朱厚聪(嘉靖帝)的登基,在明朝时期更是给钟祥带来了空前繁荣,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明文化内涵的展示;在钟祥市内有长寿店(今长寿镇)、长寿村、长寿河、万寿岩、胡子山、九华寨、百岁桥等等,每一个地名,都有一个故事,在古郢中“长寿县”名延用长达千年,公元1531年取“钟聚祥瑞”之意,改县名为钟祥,由于境内长寿老人众多,2015年被联合国老龄所公布为世界长寿之乡。
钟祥目前保留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5处,特别是地处钟祥汉江两岸的北山与南山两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他们缺弹少粮,不怕流血牺牲,与敌人顽强斗争;内战时期,他们一方面为中原突围安全转移和安置隐蔽了大批党政军干部和伤员,一方面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武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北山与南山等35处这些光荣的革命圣地,是英雄们的足迹,在钟祥党的历史里留下了光辉。
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钟祥文化,展现了钟祥在长江流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等恢弘体系,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考古发掘与勘探
钟祥博物馆的考古发掘工作起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从1979年10月配合农村基本建设对钟祥县皇庄六合村北宋古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至目前,根据国家有关文物考古发掘的规定,先后配合农田生产建设、城镇基本建设和国家大型水利、交通等建设工程,通过发现、举报、普查、执法等各种形式,经过近50年上百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数千件地下文物(其中包括一些文物珍品)。特别是2001年和2005年抢救发掘的明代梁庄王墓和郢靖王墓,出土文物6000余件,是中国继定陵之后又一明代重大发现,其中郢靖王墓出土的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被湖北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2016年6月,为配合347国道荆门东桥至冷水段改扩建工程建设,切实做好工程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对工程范围内前期考古调查中发现的王家大墓墓地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勘探发掘工作;2016年10月为配合枣潜高速建设,经过两个多月的勘探、发掘,勘探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该遗址所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介于油子岭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早期之间,距今4000—5000年,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遗迹和二十多座墓葬,随葬品有屈腹杯、豆、簋、鼎、罐、壶等文物。
钟祥市博物馆馆内藏品主要通过征集、考古发掘、没收、捐赠、收购等途径取得。文物藏品中,绝大多数为通过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以陶瓷器为主。馆内文物藏品分为传世文物、出土文物和革命文物以及工艺品四大类。其类别有瓷器、陶器、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锡器、玉器、石器、木器、字画、古籍、革命文物、杂器等。
馆藏文物2·6万余件,有级别的文物45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4件(套),二级文物70件(套),三级文物372件(套)。重要藏品:
春秋邓子蟠虺纹铜盘、明代镀金铜龙、明代镀金观音铜座像、明代镀金释迦摩尼铜座像等
金凤簪、金簪花、金掩鬓、金耳环、金手镯、金霞帔坠、冕冠、皮弁、玉组佩、玉腰带、玉圭、青花瓷四爱图梅瓶、青花瓷龙纹梅瓶等
保护传承好钟祥境内文物,要依靠考古学、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摸清家底,明确对象,构建起坚实有力的保护体系,做到政府主导、依法保护、科技投入、社会参与并举,确保文物和文化遗产永续传承,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22年3月钟祥市长江文物资源调查进入田野调查阶段,调查面积4488余平方公里,辐射17个乡镇历时60天。
钟祥文物是钟祥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是标志钟祥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见证
“钟祥文物”与“钟祥文化”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钟祥文物是钟祥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这方面我们首先要感谢考古学家的贡献。是考古学家们通过相关文物的发现:上世纪70年代,石牌镇龙子塝化石地点发掘出土中更新世(180万年前)时期的鱼、猕猴等化石;上世纪80年代,石牌出土中生代(约1·35亿年—2·5亿年前)海螺化石等众多文物。
我们常说,文化需要传承文明才会连续不断。钟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700多年,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产生和传承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丰富的楚文化、浓郁的明文化都为世人所瞩目。
中生代(约1·35亿年—2·5亿年前)海螺化石
经考古发掘证明,旧石器时代开始,钟祥境内已经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主要是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丰富:六合遗址—1981年和1983年由钟祥博物馆配合荆州博物馆发掘,发掘面积875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和西周中期文化遗存,叠加文化层非常高,最早距今约5500年的历史。
钟祥现有新四军北山游击队司令部遗址、荆钟京中心县委旧址、新四军地下医院旧址等市(县)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3处 ……以及大革命时期革命先烈们留下的革命文物96件,无不以文物记录历史、反映着战争时期的英勇与辉煌。
我们讲保护传承弘扬钟祥文化,不是虚无的空话,保护好钟祥文物,就是保护钟祥文化的重要抓手。
钟祥文物分布在钟祥城乡境内,它们支撑着这块土地,保存于古遗址、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它们与人民朝夕相处,供人民欣赏探索,每处钟祥文物就是一本文化史册,就是一个文化课堂,透着本土传统文化的底色,连着从古至今钟祥人的血脉。
钟祥文物是推动钟祥文旅融合事业的核心资源。
钟祥境内分布着大量的旅游景区,除一部分景区是依托自然风光而形成之外,有的是依托于文物而驰名,比如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它的文化,吸引了无数的观光游客,向中外游客传播弘扬着数不清的钟祥明代历史与文化故事。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集体记忆,以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传承,它随着时光,穿透历史,触动到人的内心,融入到当代生活。
钟祥灿烂悠久的文化如汉江之水滋润着钟祥儿女茁壮成长,保护钟祥文物,弘扬钟祥文化,就是要让文物永久保存,就是要让遗产活化利用,就是要让历史照亮未来,就是要让中华优秀文化永世传承,以鲜明的特色与风格屹立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