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活起来观念的指引下,我们想要让更多人了解和留恋于文物本身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每一次每一件文物资料查阅的过程中,既是耐心的考验,也是严谨工作态度的检验,更是对文物的一种尊重。
今天为大家解读的这件文物是《圆雕持荷童佩》,梁庄王墓中出土有3件执荷童子雕像,1件为绿松石制品,2件为和田青白玉质,造型都很生动,活泼可爱,以背荷叶为其特征,只是在人物形体动作上稍有区别。
明代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
这件文物叫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执荷童子”是一种吉祥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宋代,这一题材的起源相传与印度佛教故事“鹿母莲花生子”有关,说的是:在西域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梵志就住在此山,他常往山石上小便,一只雌鹿舔食了他的小便后,怀胎生下一女。梵志将鹿女养大成人,嫁给梵豫国王为妾,后来鹿女生了一个孩子,是一个千叶莲花胎。鹿女觉得奇怪,偷偷将胎儿放在篮子里,扔到河里,恰逢乌延王和他的徒弟从河下游路过,将篮子打捞上来,只见每瓣莲花叶子上都有一个小孩,于是将他们收养,小孩成人后,神勇无比。这个传说故事就延伸了后来人们把荷叶和小孩放在一起象征吉祥的这样一个题材;还有一种说法说此童子造型与民间生活习俗有关,在梁庄王墓书中这样描述:“据以往的研究,宋代的玉雕持荷童子反映了当时‘七夕’的一种民间习俗,而明代这类题材的玉雕品,则系承袭其遗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载: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少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益效颦磨喝乐。上面文字中提到的磨喝乐,相传其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天资聪颖,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排行第一,可见宋人有让孩子在七夕那天手持莲叶模仿磨喝乐模样,祈求吉祥聪慧的习俗,另外持荷童子寓意“连生贵子”,也寄托宋人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明代青白玉执茨荷童子佩
明代青白玉执荷童子佩
这两件青白玉执茨荷童子佩、青白玉执荷童子佩与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均系“婴戏图”为题材的玉雕品,寓意吉祥。
明代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
这件绿松石执双荷童子佩,其童子发式为“桃形”(即在头顶阴刻一撮呈桃形的头发),面部五官端正,赤足,足趾清晰。头顶至脚下有一个单向竖穿孔(即“天地穿”或“通天孔”),孔径0.3厘米。童子执双荷的形象,身穿褐衣,双手合持两张荷叶之梗,置于左肩,弯垂于颈后,荷叶贴于后背。赤足,右足在前,左足后屈地作行走状。童子的手指、足趾刻划清晰,此物件高5.2、宽3.2、厚2.5厘米,重43克。此佩的特殊之处是有双穿孔:除了“天地穿”外,在童子的右耳处还有1个穿孔,斜向穿至其背面的荷梗处,佩的全身还有多处裂缝。
明青白玉执茨荷、青白玉执荷童子佩
青白玉执茨荷童子佩,青白玉质,童子身着长袍,右臂沉肘举手,左臂曲肘抱胸,合持一荷一茨之梗,搭在右肩上,两梗从颈后弯垂,荷、茨叶贴于后背。赤足,右足向侧前跨出,左足向后踢。高6.1、宽3、厚1.6厘米,重46.5克。
青白玉执荷童子佩,青白玉质,童子身着长袍,举左手,右臂曲肘抱胸,合持一张荷叶之梗,撘在左肩上,梗从肩后弯垂,其叶贴于后腰,双足下蹲:右足屈膝前跨,左足跟垫于臀下。高5.3、宽3、厚2.7厘米,重41.9克。
结束语
文物中的儿童形象既有艺术的美感,又充满天真的童趣。因此它承载的不仅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也是对精神层面返璞归真的追求,同时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民俗的重要窗口,一件可爱且让人喜欢的文物,都藏着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它可以缓缓的从时间深处走来,见证一个故事或是一段历史,当然,也有满满遗憾,比如裂痕, 既是艺术的,也是人的,更是时间的。。。
图文:刘剑梅
配音: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