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者,岁终大祭。汉朝应劭《风俗通义》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军事。由于古人十分重视祭祀,于是把岁终祭祀祖先和各方神灵的仪式称之为“腊”。中国自古崇尚祭祀敬神,追忆祖先,领导者以仁政与孝道来教化万民。
“阴历十二月也,以是月腊祭百神,故谓之腊月。”阴历十二月,在这农闲的岁末,新旧交替百兽冬眠之际,打猎获取禽兽,以祭祀祖宗和神灵,辞旧迎新,故而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举行“腊”祭的这天称之为“腊日”。
在古代,“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腊月初八又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于是把腊日和佛祖成道日相互融合,从南北朝开始,“腊日”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自先秦时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老百姓在岁末时敬祖先求神灵,喜庆丰收之象,故而在腊八节里,人人都要喝五谷和干果合一起煮的粥,并把粥撒在门、篱笆等地方,喜安康,祭祖奉神,避灾迎祥。
《燕京岁时记》中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红枣合水煮熟,外用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以作点染。五谷杂粮粥,不仅意义非凡,而且营养可口。
关于“腊八”的来历,历年来争论不断,一说是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当年朱元璋创业艰难,一次落难在牢监里受苦,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北风冷冽刺骨。朱元璋饥寒交迫,难以入眠,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在监牢中来回踱步以取暖,一不小心发现了一个老鼠洞。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以解决自己的温饱。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在南京称帝,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但他并没有骄奢淫逸,而是秉承着节俭的原则,常常居安思危,忆苦思甜。他回想起自己曾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想到了那天喝的五谷杂粮粥,粥虽不起眼,但在蛟龙受困时无异于琼浆玉露。因为那一天刚好是十二月初八,于是朱元璋把这天定为“腊八节”,把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流传至今,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所祈求安定吉祥的共同愿望。不管它的来历是否和佛祖有关,或者说与大英雄岳飞有关,还是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它都是一种集体精神的传承,是一种追求平安喜乐的理想与文化。
腊月风和意已春,初八家家煮粥多。今日腊八,你喝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