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4263337

资讯动态

钟祥籍考古学家——李济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19日 浏览次数:0

图片

长寿钟祥,钟祥市博物馆,4分钟 




  残阳如血,万马齐喑,尸骨如山,寒风潇潇。

  最后一名武士勉强撑起疲惫的身躯,看着眼前血腥的场景。夕阳的余光映照在他那绝望空洞的眼里,更显迷离空虚。旁边几个来势汹汹的人手举长矛,慢慢靠近武士,只需大刀一挥,一切都可以结束。武士虚弱的望了一眼快要消散的夕阳,微弱的光像是要带走他最后的希望。他慢慢松开握紧长剑的手,心如死灰的接受一切。

  突然,不远处传来悠远的歌声,如同长剑划过静谧的天际,在武士心里掀起阵阵涟漪,使得他心神一震。内心忽然有种微弱但是十分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我不能死,我要坚持到底。他想起来了,那是他童年时候的歌谣,他要回家,回家。武士横眉冷对,全力转身,长剑一声大地尽挽破,夕阳尽头,余辉落尽,只听得,那几声鸟鸣和那永不消散的童年歌声······

图片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像那个武士,被敌人折磨的精疲力尽,在丧失信心时,突然听到了来自童年的歌声,如同沙漠中的清泉,使得他重新振作,重新寻找自救的办法,越挫越勇。百年抗争史,是屈辱史,也是奋斗史,更是中国人永不言败的精神史。而那个童年的歌声,就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是甲骨文,是敦煌藏经洞,是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是民族自信。

图片

图片

   1928年,深埋地下几千年的甲骨文被挖掘。这小小的龟骨是商文化的信使,他告诉后人们,我们中国人是很伟大的,传承的文明足以傲视群雄,儿孙们,奋力一战吧,我们的骨子里有着温润如玉的品格,也有像猛兽雄鹰一般的勇气,我们是伟大的!

   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事实,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图片

图片

   1896年712日,在湖北省钟祥市郢中镇中果园双眼井的一户读书人家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带来了一位伟大的考古学家,他就是李济。

  李济先生的父亲李权是一位教书先生,父亲认为,小孩刚读书,要先难后易,这样进步会比较大。于是李济与其他孩子从认字在读书不同,他先读《三字经》、《弟子规》,后读四书,再直接学《易经》。九岁时还未读完小学阶段,就直接接受了新式教育。1907年,李权参加京城会试,做了一名七品文官,于是举家从钟祥迁到了北京,至此,乡音不改鬓毛衰,再回已是沧海。

  1911年,15岁的李济考入了“清华留美预备学堂”,这正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当时美国和日本关系紧张,于是退还了辛丑条约的赔款,用来派遣中国留学生。“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李济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快乐时光。1918年,李济带着一腔救国的热血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后又进入哈佛大学攻读自己喜欢的人类学。

图片

图片

(钟祥市博物馆李济蜡像,旁边是李济儿子李光谟)

图片

                                      (清华园)

    李济改读人类学的动机主要是基于他的爱国热情。当时外国环境相对稳定,很多国外考古学家纷纷探究本国文化的来源,并进行有效的考古研究。而中国处于狼烟战火之下,民族危机严重。有的西方学者提出了文化“西来说”,认为中国千年的文化根源是从外国来的。并且,中国人不聪明,大脑容量比西方人小。这一说法,深深刺激了李济,长期待在国外,了解到华人在那个时代很是受歧视。于是在学成后,毫不犹豫的回国,积极从事中国考古研究活动,写出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在论文中,李济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识,提出要从考古学、民族志、人体测量学、语言学等方面来考察中国的人来学和上古史。这一观点,得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大力称赞。

图片

   李济回国先受教与南开大学,后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在此期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尝试,进行考古工作。战乱使得李济一家颠沛流离,两个女儿相继去世,父亲李权中风,儿子和自己在思想领域也不同步。尽管焦头烂额,李济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独立与精神往来,正如孔夫子所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乎天!

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李济、杨杏佛和鲁迅)

    团结就是力量,李济在其考古生涯中,遇到很多知己和贵人。傅斯年和丁文江就是其中之二,不仅是资金的支持,更是同甘共苦的朋友,是事业上的伙伴。当时中国的考古事业才刚刚起步,李济在从事田野考古活动中受到很大的阻力。首先是当时的人们对考古工作并不是很理解,认为那是掘人坟墓的阴损事,因而当地的老百姓都极力反对考古。其次是来自政治的压力,殷墟的发掘从北伐战争到国共内战,消耗时间长,最初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还有是一些古董商和盗墓贼为了谋取暴力,私自掘墓,严重损害了墓葬的完整性。但是李济先生凭借他出色的专业功底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功挖掘了殷墟,使得中国目前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文字现世,震惊了全世界。

   李济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一直在中国推进科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践行在考古工作当中。改变愚昧,追求知识和真理。把地质学和考古学相结合,采用土壤层位法来探求历史,这种思想至今影响着中国考古界。

图片

图片

图片(殷墟)

   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抗战爆发后,李济为了保护文物,亲自带着大批文物来到四川李庄。国共内战,李济随着大批文物去了台湾,他没有政治的企图,只想与考古,与学术为伍。197981日,李济在台北去世。随着他的逝世,一代巨人消失了。从河南新郑的双墓道大墓,到山西夏县西阴村新时期时代的考古研究,辗转发掘河南安阳殷墟,在从黄河之南到山东城子崖史前遗址,在到四川彭山汉墓,云南大理的唐宋墓,到成都琴台的五代墓,李济先生考古对象是中国的上下五千年。正如他的学生,考古学家张光直所说,迄今为止,在中国考古学的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达到最高学术典范这一点上,还没有一个人能超越他。

图片

图片

(台湾大学)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虽然李济已经去世,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童年的歌声,将代代相传·····




The End



图片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