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靖王文物珍藏——云龙纹金玉组佩(2)
钟祥市博物馆社教部 2021-12-7
云龙纹金玉组佩(明)
壹
在文献中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佩玉是古代贵族服饰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装饰,由许多种不同的小玉件以绳糸串起来的组合佩件,铿锵作声,以示美德。《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最早记载了组佩玉的组合方式,“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毛传云:“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组玉佩雏形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新时器时代就出现,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宋代是一个手工业发展兴盛的朝代,出现大量玉佩等玉用器且多层次,有浓厚绘画趣味,文人情趣甚浓;到了明朝时期,玉文化繁荣,更流行这种佩饰,至清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改装易服,组佩玉制度遂废而不行。总结一句话就是“组佩玉萌芽于蒙昧时代,终止于有明一代”。
贰
(讲解词)
叁
在现代,人们腰间很少配玉。但在古代,由于玉的产量稀少和人们赋予它的神秘含义,使得古代男子都以腰间配玉为尚。因为古人认为玉代表着良好的品德,希望佩戴之人可以时刻警醒。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更是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礼记·玉藻》中说:“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简单的说,就是这玉带在身上能让你走起路来特别儒雅,像君子一样,因为带着玉走路只有在不快不慢有节奏的步伐下才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同时因为玉佩撞击发出的声音很远就能听到,以示正人君子的行为是光明磊落的,不会偷听或偷看别人,因此,这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古人给美玉赋予了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肆
组玉佩构件
上图构件正反面云龙纹图饰清晰可见,等级不同图案的款式颜色都不相同,它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组是官印上的绦带,绶是用彩丝织成的长条形饰物,盖住装印的鞶囊或系于腹前及腰侧,故称印绶。古代君子佩玉很有讲究,不同颜色的绳结和织物,搭配不同颜色的玉佩,代表了地位的高低。在明代对组合玉佩有较为严格的制度规定,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凡大朝会时,百寮俱朝服佩玉,殿陛之间,声韵甚美”《明史·舆服志二》记载:“皇太子冠服……玉佩二,各用珩一,瑀一,琚一,冲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瑑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声韵甚美。”明帝王百官佩玉的形式与等级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佩绶之间的玉环、玉珩、玉璜、冲牙等玉饰相触有声的特征则兴盛绵延数千年不变。
两组佩玉
我馆这款云龙纹金玉组佩1副2挂,每挂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由玉钩1件、金钩1件、玉珩1件、玉瑀1件、玉琚2件、玉花1件、玉冲牙1件、玉滴2件、玉璜2件和若干小玉珠穿连而成,共分为上下9层。除了玉钩、玉滴和玉珠,各个扁平状玉组件上都雕刻有祥云龙纹,这种玉佩的组成同文献记载的规定基本吻合,主要是佩在主人服饰的革带两侧,是身份的象征。古代男子的佩玉一般分为左右两组,“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每一组为一佩,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佩上的横玉称 “珩玉”,形如角菱或残环。珩玉上端有一孔,用来穿带,挂于腰带之上;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分为三组,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称“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来上下联结,其末端悬一块玉,形如半璧,两端呈尖形,称为“冲牙”。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用以穿带联结,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上下各一孔,用以联结上下半组。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璜玉的形状如半璧 ,两璜相对,形如全璧。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
佩玉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配饰,虽然现代人已经很少用玉佩来装饰服饰,但古人把佩玉作为精美的艺术品以及礼仪文化的载体依然令人十分神往。